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精英艺术专修学院(原北京演艺专修学院)!
我校教师参加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讲堂

发布日期: 2016-04-28 00:00:00

 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承办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第四期大课堂于2016年4月28日上午9时在科技中心盛大开幕。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3期大课堂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4月27日,中心与联盟共同签署了成立研究院的协议,全称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科学实验、教材建设和培训服务。
    此次活动有48所院校参加,33位教师参加课程竞赛和交流、展出课程板块共67块。开幕式专家报告环节由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前任秘书长,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副院长蒋春艳主持,她介绍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的发展及前景,由教育部规建中心陈锋主任及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致辞。
    参加此次大课堂活动的专家有: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席姜大源;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血合作教席主持人査建中;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主席曹勇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处长刘志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促进中心负责人:杨捷;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副主席:邢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交流部主任王文槿;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副秘书长刘亚荣;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中国代表:郭雅琴。
    开幕式完毕,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第四期大课堂正式开讲。首先,由联盟常务副主席、课程建设研究院理事长曹勇安教授做报告,题目为:应用型课程设计原理与原则。他提出教育改革的发展影响,并指出了专业机构调整的问题:应用型、地方型及产缺;他提出职业教育培养的三个方面:职业精神、基本理念、岗位能力。由于学校的不同,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阐述了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必要性。随后又分析了中、高、本、研四个层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区别,将我国的以“年”为单位的“大双元”学制与德国的以“天”为单位的“小双元”学制做对比,指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知社情、知学情。他针对学院所面对的情况,提出了四个差异,即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并以《专业英语》的教法创新为例子,突出了快乐式学习,娱乐性考核的实际应用性。他着重强调课程建设三阶段的重要性:第一,课程设计要真实环境,第二,课程实施要真学真做,第三,课程评价要真本领。他提出学习应是驾驶员模式,即应知应会,并提出学时调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着重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意义。课程实施有效性的关键在教与学。教师要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学生要做中学、学中做、学会做、学做合一。不是会了才做,而是做了才会,提倡技以载道、道法自然。提出旺工淡学,做好企业预备队。提出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事,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事,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接下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交流部主任王文槿主任做报告。最后,由联盟主席、课程建设研究院院长姜大源教授做报告。
    下午两点来自10所院校的11门特色课程代表参加课程组说课竞赛。参赛教师围绕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从社情、学情进行分析,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项目设置,从“教学做合一”进行实施,从知识点和技能点环节进行评价,准确结合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深入而生动地再现了专业与课程实施的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
    陈锋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努力用更好的教育帮助学生改变命运。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理念、机制和模式深刻变革的结果,推进课程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理实一体化”之路,并将人才培养规律、认知规律和创新规律融入其中。课程改革要秉承“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度,不断深化专业合作、院校合作及国际合作,从而为中国教育创新发展及世界教育进步作出更大的积极贡献。

我校教师参加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讲堂


我校教师参加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讲堂

首页 网上报名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