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5分钟
中国画线条有立象传神和抒情达意之功能,也有相对独立的笔墨情趣之美。比较中西绘画的用线手法,虽然西方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而中国画线条的作用则超出单纯塑造形体的功能,它是作者表达感情、思想与意念的重要手段,体现着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审美差异,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瑰宝。
中国画线条的发生与发展
1. 线条的萌芽时期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是运用线条来勾勒轮廓、显示层次、完成造型的任务。人类起初不约而同的选择用线条作为表现客观物象的手段, 在距今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产生的彩绘陶器上, 原始社会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学会使用线条和颜色作为造型的媒介,或用颜色涂摹形象、或用线条勾其轮廓,以及中国的象形文字方面都可得知——线早已被融入在自然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几何、鱼类、人物、舞蹈纹样,逐渐发展为动物、人物纹样的战国时期,艺术逐渐从实用价值转换为美学价值。
战国时期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画中的龙和凤均用线条描绘,造型简洁明快。画中妇女形象的面貌,身段,动势都具有鲜明的古代女性的特征,不过细看也能看出早期绘画的稚拙。如在这幅画中人物的面部刻画就比较粗略,笔线的运用依据自然生活及故事而发生。汉代时期的绘画线条注重流动性,劲挺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马王堆一号墓彩绘帛画中可以看出作品以重墨勾勒轮廓线, 再行赋色,线条运用技巧相当熟练,活泼流畅,体现了一种速度运动美感。早期的线条是人们由具体形态轮廓抽离出来的抽象事物,是感性形象和理性抽象的完美结合。
2. 线条的发展时期
由于画家所要表现的“象”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因而用以造型的线也千姿百态。如东晋画家顾恺之,以画人物最为突出。代表作《女史箴图》线条劲力连绵,均匀流畅,《洛神赋图》用笔大体一致稍作粗壮奔放一些。他的铁线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绝不单纯是摹状形物的手段,也是传达对象特点和主体生命情感的媒介。他的线描勾勒特点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秀丽而挺拔,被后人称为“密体”。他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传神”二字也成了中国画不可动摇的传统,意味着绘画脱离古拙简略阶段上升到精深描绘阶段。
“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与顾恺之并称“六朝三大家”的另外一位是张僧繇,他的绘画师承著名人物山水画家戴逵、戴勃的传统技法,参合卫夫人的书法笔意入画,这是书画最早的记载。他的用笔如空际游丝,具有艺术感染力,他的风格样式被称为“张家样”。
晋唐时期人物画隆盛,到唐代画圣吴道子他创造的注重线描,不以设色为主的“疏体”被后人称作“吴带当风”。人物的轮廓衣褶表现,最适合用笔线勾勒。线,用中国特有的柔软的毛笔蘸墨为之就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加之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学境界。
唐代绘画追求人物画的韵味,对线条强调笔“势”。吴道子的画,以线为主,意存笔先,满壁飞动,如带当风,不可穷诘,《送子天王图》便展示了这一绘画特点,占据了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的绝顶风光。顾陆以周密之迹(线)来写象,而张吴则“笔才一二,象以应焉。无论顾陆之密体,张吴之疏体,以及”曹衣出水“还是“吴带当风”,其线条自由婉转而有节奏感、运动感也都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些线条讲究取势,各种形式的线条都统一 于 一定严谨的法度,组成完整生动的画面,足以看出中国画线的表现力及韵味,完成了写形的任务,甚至进而传神。
3 . 线条的成熟时期
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元代山西永济永乐宫壁画《朝元仙仗图》均堪称千古白描名作,是体现中国画中具有形式美的经典作品。画家纯以线条描绘,将进300个人物的容颜笑貌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地刻画在墙壁上,且每个人物的风格与特色各不相同。众神仙的衣饰与面部线条不但圆润流畅且富于变化,作品绘制的精致美妙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永乐宫中的古典壁画把国画中对线条的审美完全地展示了出来, 线条勾勒出的形式美是中国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与要求。线条自身所具有的流畅飘逸神韵,则又进一步诠释出了我国画家对线条执着的艺术审美追求。
绘画发展到宋代,逐步形成了细、粗笔两大派。北宋李公麟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他在吸收晋唐传统技法基础上,以精湛的技法将前人作为粉本画样的“白画”发展的更为完善,并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形式——白描,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白描纯用墨线勾勒形象,不设色彩,显得朴素优美,要求有很高的技巧,他把线描艺术推向了高峰。李公麟的《五马图》以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了马匹的不同特征以及人物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用笔明快形成了含蓄有力,婀娜多姿的白描风格,成为我国画史上首屈一指的白描大师。明末陈洪绶受李公麟影响,早期线描简法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晚年用笔深厚独到。
宋末赵孟坚“他所写的松、兰、竹、水仙都以清韵取胜。而水仙纯粹采取双钩方式,从单片到复瓣,工整而细密的写生,配合了劲挺而纤秀的勾笔,是形与神的综合表现。以线造型这一传统也支配着山水画创作,山形水波都靠线条来表现,如五代荆浩由勾线染色演变为“皴法”,他的《匡庐图》通过笔墨运动,不必刻意追求客体形状,如书法般进入“写”的创作意境,自然表现胸中丘壑,形成了与往昔风格迥异的艺术语言。
线,清代石涛称之为“一画”,“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 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现用于神,藏用于人。”由此可知,“一画”即线所具有的重要性。到了近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都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他们在线的运用方面无疑是个空前的解放和自由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
中国画线条的功能
中国传统绘画借助线条勾勒形象轮廓,这里面已经包含了画家的主观成分,同写意的基本倾向是一致的。伍蠡甫说:“线或轮廓则非物所本有,是经过观察事物以及构思和想象,而被加于对象。”也就是说,用线条勾画轮廓,体现的乃是画家对对象的主观把握和艺术提炼,与对象的客观原貌已有一定距离。在中国画的“文人画”中,每位画家的笔墨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了独特的“抽象美”。例如元代两位著名画家倪瓒和黄公望,倪瓒的笔墨疏密且清秀,而黄公望的笔墨豪放且凝重,呈现出两人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及画家本人的思想秉性与精神气质。
线条是画家的语言,是画面的骨架,中国画线条独特的表现形式是画家形成自己独特绘画风格的重要手段。中国画中的线条表现不同物象的外型特征及不同质感,传达出不同对象的神态,同时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心态与感情及艺术趣味。画家们依据自己对物象的理解和感受,运用不同的线条形式来作画,使得线条异常丰实。所谓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迹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描法
1. 何为十八描
在中国画的技法中,对线条的粗细疏密、墨彩的浓淡层次以及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极为讲究,其基本技法大致分为六种,十八描就是其中之一。它指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描绘方法,明代邹德中的《绘事指蒙》中,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十八描是对线条的高度概括,以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的白描艺术。即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蚂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
2. 十八描的分类
这些线描的用笔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游丝描类: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多用于人物画中,其代表画家为顾恺之。二是柳叶描类: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多在线条的中段,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其代表是吴道子。三是减笔描类:其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梁楷最喜用此法。
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
“线条”要讲求“骨法用笔”。中国画的线条是事物内在结构的体现,它不是线条的平铺直叙,而是要讲求线条的变化,运笔轻重缓疾,用笔的意趣,力度,气韵和趣味。它体现了画家对线条的认知程度及对画面意境的探索, 得其精髓才能在绘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石鲁先生说:“线化为笔,以立形质,以传神情,以抒气韵,线虽简,然以其抑扬顿挫之变化而化众美”。虽说“骨法”需讲求“用笔”,但“用笔”也需合于“骨法”的原则。中国画对线条的运用是很讲究的,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不仅要注意用笔,线条的置陈布势、繁简疏密、整合有序、虚实相生亦很重要,“外师造化”才能“中得心源”。
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总结古人用笔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五法用笔,亦是讲绘画中线条出现的变化。
1、平
即指勾线时在线条的每一点上用力都一样,如”锥画沙”。勾线时,笔尖要按下去,对纸有一个“压力”。同时手指还要向上擎住笔,有一个“提”力,然 后向行笔方向再用一个“拖”的力量。压力与提力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只提不按就“飘”“轻滑”;只压不提就是“抹”。线条切忌忽轻忽重及“撩”“挑”“滑 ”。
2、圆
即指勾线要圆浑有力。要用中锋。用中锋线条勾出的线圆浑、饱满而有弹性,即所谓如“折钗股”、如“弯弧挺刃”。凡行笔时,笔尖在线条中央者即为中锋,笔尖在线条一侧的为侧锋。
3、留
指用笔积点成线,古人曰如“屋漏痕”就是此意。勾线时要求做到处处可以控制,随时可以收笔,并可以随作者意图变化,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4、重
指用笔峻劲,线条有力。线的力量在于笔尖和纸的摩擦正确的方法是:通过肩、肘、腕和手指把力传导给笔尖,使笔尖与纸有一个摩擦力。有人使劲捏紧笔杆,几乎把笔杆捏碎,但是勾出的线条并没有力量。
5、变
即指用笔的各种变化。平、圆、留、重,是对线条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线条还要有多种变化,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顿挫、转折、粗细、方圆、连 断、疾徐、光毛、虚实,加上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即可千变万化。
书画同源
中国画中的线条艺术与中国的书法艺术同源, 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线的高度纯粹化。书法以其韵度超绝的风貌,充任了时代的典范,从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变为真行草楷,线条早已成为练习中国文学、书法和绘画的纽带,这也为后来的“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和文人画的入主画坛奠定了基础, 中国画因此更拥有了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特意蕴。传统绘画强调线条的作用, 这与书法艺术是相通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认为:“书画用笔同矣”极力强调书画同体的关系论。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讲:“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元代杨维祯《图画宝鉴序》也道:“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凡是著名的画家都极为注重线条的表意性与书写性,强调线条在表现方面的气质、力度、情绪与速度。同时中国画中的线条表现还具有别具一格的美韵,在整体画面中十分讲究线条的和谐与个性。
学国画练习线条就犹如学书法练习笔画一样,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笔毫的硬度特性和用笔的不同角度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提按,赋予力度美感,构成线条的韵律美与节奏美。毛笔有尖、齐、圆、健的特点,能够在提按行顿之间生出无限的变化,用之于书法,则有富于力度的字迹,用之于绘画,则有如“锥画沙”,如“屋漏痕”这些熟知的用笔方式表现。在运用中国画的线时只有得心应手,心手相应才能松中有紧,放中见收,松紧有度,收放自如,才能展现线条的魅力。
中国画线条具有气韵美
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 中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以“气韵”居首要地位,是中国书画的灵魂与生命。“气韵”这个词人们常常把它看做一个词来用,其实他是由两个有独立含义的字组成,即“气”和“韵”。“气”和“韵”都与“神”有关联,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董其昌也说:“画家六法,一日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可见“气韵”是发于肺腑的精神气质,是画家人品在作品上的必然流露,它隐藏在画家的作品里,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不仅有非凡的表现力,而且具有别具一格的气韵美。线条的气韵美可以表现在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单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二是整幅画中所有线条的节奏和韵律。因此一幅优秀的画作,其画面中的线条要有轻重缓急、有疏密变化,要彰显出画面的内在韵味。中国画在不断变化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气取韵”的绘画原则。
中国画线条的艺术美及意义
从宏观角度去看,中国画中的线条艺术美所表现出的是高度精炼、明确、概括的变化美。例如,黄宾虹在其作品中惯用轻重缓急、痛快流畅、干湿浓淡以及沉重飘逸的书写形式,以此表现线条的泼辣与阴柔、凝重与飞舞,并向世人呈现出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同样是以书入画的吴昌硕,用金石般的线条表现作品的力度美;潘天寿以富有哲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静气;齐白石追求作品线条的博大古朴与凝练深沉,能够将狂草的自如不羁、石鼓文的浑厚圆转、隶书的稚拙有趣的等灵活地应用到绘画之中,并形成齐派绘画的独韵。
中国画线条的意义不仅在于造型,而且本身还具有独立的表现功能。线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使读者产生共鸣,线条的延伸含蓄地将空间造型导入时间过程,呈现出一种流动感。线条的起伏变化, 传达出丰富的节奏韵律。在欣赏客观形神与主观情思结合的画面形象的同时,品味线的浑圆,曲美,刚直,险峻,苍劲,灵巧,朴拙等妙趣。正是线变化多端的形式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作者的笔力所在,即常讲的力透纸背;同时也感到赏心悦目,玩味无穷,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
中国画由墨笔线条构成,注重画的神韵与意境,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线条是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是搭建物象结构的主要骨架,是情怀与主观意识,更是精神、品德、人格等的表现手段。中国画是极讲究用线之美的,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做到对线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 李福顺 《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
[3] 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4]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END
视频 | 宋冬
编辑 | 陈晨
责审 | 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