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2-28 00:00:00
近日,“校园欺凌”引发各大媒体的相继报道和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沉重的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校园欺凌”给遭受伤害的孩子带来生理或心理的创伤。如何防止“校园欺凌”,看看老师怎么说。
河北传媒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擅长领域:对于厌学、新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咨询实践和技术,
同时组织领导多个团体成长小组,有丰富的团体咨询经验。
打破欺凌行为链条
呵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欺凌行为的出现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产物,自《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类教育机构都在明确职责,积极整治,努力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工作机制,在外界环境得到良好改善的同时,我们将目光集中到了欺凌这一个主体行为上,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校园欺凌往往是双方行为发展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种行为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并从其中找到预防和干预的方法,那么相关的政策和资源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中小学生的欺凌者多半是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寻找一些刺激,找到一些价值体验,于是,欺负行为并非一开始就带有深深的恶意,而我们看到的残暴的欺凌行为,也只不过是在一次次强化之后的最终结果而已。“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形成存在一个过程:
在受害者第一次被欺负的时候,表现得很害怕、恐惧、退缩、逃避等状态,这正是欺凌者“想要”的反馈,在这样的反馈面前,会产生愉悦感、力量感甚至是价值感,这便是强化。它会增加欺负行为的频率,这种对于愉悦感、力量感和价值感追求的动力,有时候会超越理智,尤其在群体极化(在群体中,个人容易做出比独自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情况下,欺负行为很容易演变成欺凌行为。从“欺负他真好玩”到“我们都想欺负他”再到“我们每次都想欺负他”,欺负对象被锁定,欺负的形式在升级,频率也在增加。

如何打破欺凌与被欺凌的行为链条?除了教给孩子如何自我保护的同时,还要看到欺凌行为的本质,并由此改变:
一是把欺凌行为的强化物去掉,也即不让对方产生愉悦感、力量感和价值感。当学生被欺负时,不要让对方觉得好玩,要用自己的行为让对方感觉很无聊,甚至是难堪,得不到愉悦感、力量感,那么这种行为自然会消退。被要求做任何事时,直接拒绝;被恶作剧时,克制直接的愤怒,笑着回敬“真幼稚”;被损坏物品时,要在公开场合给予反馈,让对方感觉到在做蠢事。总之,能够看透欺凌者想要什么,在行为发生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即便委屈、害怕也尽量不表现在表情和语言上,不给对方心理需要“得逞”的机会。

二是增加欺凌者的惩罚,也即欺凌行为后及时给予惩罚,来降低行为频率。并不建议学生不顾自己实际情况,凭借受辱的愤怒,用力的“打回去”或是“以暴制暴”,要认识到达到自我保护的途径很多,不逃避,不妥协,主动介入权威力量来维护权益,也是给欺凌行为的一种正面反馈。另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已经制定相应法律条文规定,校方也有明确校规校纪,在执行过程中给学生画好警戒线,让学生看到赏罚分明。多方资源给予明确又及时的惩罚,会剥夺欺凌者当时的愉悦体验,而产生羞愧、自责等负性体验,以降低欺凌行为频率。
深刻了解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共抓共管,呵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上一篇: 我院在北京民办教育社会公益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下一篇: 【教务处】立足岗位 爱岗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