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精英艺术专修学院(原北京演艺专修学院)!
防止“校园欺凌” 我们该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 2016-12-28 00:00:00

       近日,“校园欺凌”引发各大媒体的相继报道和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沉重的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校园欺凌”给遭受伤害的孩子带来生理或心理的创伤。如何防止“校园欺凌”,看看老师怎么说。



 
 
谭娅娅

河北传媒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擅长领域:对于厌学、新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咨询实践和技术,
同时组织领导多个团体成长小组,有丰富的团体咨询经验。

 
 

 

 

 

 

 

 

防止“校园欺凌” 我们该如何应对 

 

打破欺凌行为链条 

呵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欺凌行为的出现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产物,自《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类教育机构都在明确职责,积极整治,努力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工作机制,在外界环境得到良好改善的同时,我们将目光集中到了欺凌这一个主体行为上,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校园欺凌往往是双方行为发展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种行为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并从其中找到预防和干预的方法,那么相关的政策和资源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防止“校园欺凌” 我们该如何应对


       中小学生的欺凌者多半是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寻找一些刺激,找到一些价值体验,于是,欺负行为并非一开始就带有深深的恶意,而我们看到的残暴的欺凌行为,也只不过是在一次次强化之后的最终结果而已。“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形成存在一个过程:

       在受害者第一次被欺负的时候,表现得很害怕、恐惧、退缩、逃避等状态,这正是欺凌者“想要”的反馈,在这样的反馈面前,会产生愉悦感、力量感甚至是价值感,这便是强化。它会增加欺负行为的频率,这种对于愉悦感、力量感和价值感追求的动力,有时候会超越理智,尤其在群体极化(在群体中,个人容易做出比独自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情况下,欺负行为很容易演变成欺凌行为。从“欺负他真好玩”到“我们都想欺负他”再到“我们每次都想欺负他”,欺负对象被锁定,欺负的形式在升级,频率也在增加。


防止“校园欺凌” 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何打破欺凌与被欺凌的行为链条?除了教给孩子如何自我保护的同时,还要看到欺凌行为的本质,并由此改变:

       一是把欺凌行为的强化物去掉,也即不让对方产生愉悦感、力量感和价值感。当学生被欺负时,不要让对方觉得好玩,要用自己的行为让对方感觉很无聊,甚至是难堪,得不到愉悦感、力量感,那么这种行为自然会消退。被要求做任何事时,直接拒绝;被恶作剧时,克制直接的愤怒,笑着回敬“真幼稚”;被损坏物品时,要在公开场合给予反馈,让对方感觉到在做蠢事。总之,能够看透欺凌者想要什么,在行为发生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即便委屈、害怕也尽量不表现在表情和语言上,不给对方心理需要“得逞”的机会。

 

防止“校园欺凌” 我们该如何应对

        二是增加欺凌者的惩罚,也即欺凌行为后及时给予惩罚,来降低行为频率。并不建议学生不顾自己实际情况,凭借受辱的愤怒,用力的“打回去”或是“以暴制暴”,要认识到达到自我保护的途径很多,不逃避,不妥协,主动介入权威力量来维护权益,也是给欺凌行为的一种正面反馈。另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已经制定相应法律条文规定,校方也有明确校规校纪,在执行过程中给学生画好警戒线,让学生看到赏罚分明。多方资源给予明确又及时的惩罚,会剥夺欺凌者当时的愉悦体验,而产生羞愧、自责等负性体验,以降低欺凌行为频率。

       深刻了解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共抓共管,呵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防止“校园欺凌” 我们该如何应对

说给家长听:

       欺凌者的出现,多半由于家庭关注和引导的缺失。父母无暇顾及孩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感。然而,这些被积压情感是有力量的,在特定的情境下甚至会变成“破坏力”,如此,欺凌行为便有了可能发生的“动力”。对于那些觉得学校生活平淡无趣的孩子,很有可能把攻击别人当成乐趣所在,从羞辱他人的行为中找到优越感、存在感。另一方面,某些家长会因为缺失关爱而产生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却反而变成对不当行为的纵容。

       对于遭受欺凌的学生,家长要要告诉孩子“爸妈是永远站在你身后”,去试着改变孩子的内心贫乏(一多半学生表示在校孤独,在家被忽视),要身体力行教会孩子遇见挫折,不能屈服,被欺凌后拒绝妥协,选择合适的途径要回自己的“正义”。同时,避免“以暴制暴”的教导形式,毕竟暴力之下有太多的风险,而且,这也容易让学生学会“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很有可能让一个受害者变成施暴者。


防止“校园欺凌” 我们该如何应对

说给学校听:

      欺凌行为的出现,说明学生中存在表达情绪情感的需要,也存在人际交往技巧的缺失。学校要做的便是发现和疏导:开展更多体验式的活动,引导那些很少被释放的情绪、情感,例如团体活动,素质拓展都可以通过体验来增加情感的联结,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又宣泄积压的情绪情感。

      对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给予及早的疏导,避免恐惧、抑郁、焦虑情绪带来更进一步的影响,因为,作为一种创伤性体验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性格,严重者会产生应激性反应,出现自残、自杀或是从受害者转变成施暴者。

      及早发现受欺凌学生的征兆,从而做好积极排查和有针对性的干预:

      一方面,自入学起定期排查,针对以下三类学生建立长期跟踪档案

1.性格内向、孤僻;

2.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家庭支持少,校内与人交往少,校外朋友少);

3.学困生。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建立学校、家庭、学生联动信息网络。

      另一方面,遭受欺凌的学生在初期会有诸多征兆,有效识别以下症状,及早干预。

1.情绪波动:突然出现低落、沮丧、抑郁情绪,或出现易激惹,攻击性等;

2.行为异常:①睡眠紊乱(增多或减少,入睡困难,易惊醒);饮食紊乱;注意力不集中;②逃学、厌学;行为退缩,不愿与人交往;③物品经常丢失或日常开销变大;④出现自残、自杀念头或行为。



首页 网上报名 电话咨询